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光伏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两头在外”的畸形产业结构。5月17日,美国*认定中国制造太阳能产品在美销售过程中存在倾销,并作出将征收31.14%至249.96%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初裁。美国针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让国内光伏企业很受伤。
“两头在外”是我国光伏产业的现状,作为“国外打工者”的角色,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我国光伏产业只能看别人的脸色,处处受制于人,难保企业盈利。对此,山东禹城汉能光伏有限公司总黄松春认为,光伏产业要想打破发展怪圈,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突破核心技术,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立足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不能再依靠原来的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业内专家纷纷提出了破解“两头在外”危机的出路,认为应提高光伏企业的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市场,实现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
“双反”致我国光伏产业很受伤
5月17日,美国*初裁决定对我国光伏产品征收31.14%至249.96%的反倾销税率。这是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在国外遭受的*起贸易救济调查。美国*的初裁结果甫一出炉,就引起国内光伏行业的强烈关注。
当前,我国光伏企业并不太乐观,受经济低迷的冲击,受欧盟市场减少对光伏的补贴和美国“双反”的影响,赛维LDK等一些企业开始采用裁员手段,以管控经营成本。据调查显示,我国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经停产,30%大幅减产,10%-20%小副减产或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
晶澳太阳能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德胤表示,如果美方实施“双反”,预计我国企业对美出口将增加36%左右的成本,基本不再有价格优势。
2011年之前,光伏产业在美国还不那么惹人注目,虽然有政府补贴,但是相比曾经慷慨的欧洲政府,美国业界还抱怨补贴不够多。
随着光伏电池组件价格大幅跳水,美国光伏发电的成本迅速下降,市场安装量大幅攀升。与快速缩水的欧洲市场不同,2011年美国光伏发电达到2000兆瓦。美国市场的迅速启动成为我国光伏企业的机会,大部分新增的多晶硅电池组件产品从我国进口。
廉价的中国产品对美国光伏市场的成长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也为惹上“双反”诉讼埋下了隐患。
国内光伏之一晶科能源表示:“美国光伏市场占市场的10%,同样占到晶科销售额的10%,而未来的欧洲市场能够维持现在水平就已经非常乐观,美国、中国、印度、日本与南美洲新兴市场将是未来德国、意大利市场规模下降之后光伏企业的重要生存空间。所以美国的光伏市场虽然不大,但也重要,美国‘双反’调查关上贸易之门,对中国光伏企业是直接的打击。”
事实上,2011年年报和发布的今年一季报也显示,大量上市的国内光伏企业出现了巨额亏损。
据美方统计,2011年我国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约为31亿美元,此次关税决定将影响到59家我国太阳能公司。
据媒体报道,我国光伏组件约占有美国市场的43%。在份额中,美国市场约占据中国组件出口份额的10%。为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的结果是中美双方进一步协商解决,同时企业要积极应诉。否则,反制一开始就是贸易战,将很大程度破坏中美双方利益。中美之间的这场光伏纠纷源自于去年10月,美国SolarWorld等7家光伏企业向美政府申请,要求美国*向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超过*的关税。
“两头在外”的光伏产业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zui大的特点是“两头在外”。我国光伏产业排前五名企业的产品几乎90%以上都是用于出口,而上游的硅料和硅锭生产也在很长的时间内依靠国外的技术。因此,在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不景气、纷纷加大贸易壁垒的背景下,对外依存度达90%以上的我国光伏企业不得不面对量价齐跌的局面。
这一局面直接导致我国光伏企业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库存高企的严峻形势。2011年,国内光伏产能同比增加一倍,但是实际需求仅仅增加25%。也就是说,光伏组件需求的增长远远赶不上产能的增长。经过大半年时间,目前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高库存问题依然存在。“今年受产品积压影响,光伏组件产能增速有所放缓,但是需求下跌更加严重。光伏企业仍承受高库存的压力。”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表示。同时,价格下跌也令企业苦不堪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伏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世江此前就曾分析称,我国主要光伏企业的生产成本很接近,在大打价格战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过度竞争的局面。“‘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果将是行业集体亏损。”然而,在目前形势下,光伏企业要改变现状,恐怕还要经过一番努力和挣扎。
对于如何破解高库存难题,沈宏文表示,质量的“质”是放在“量”前面的。这就提醒企业应当将产品质量置于*,而国内大多数光伏企业恰恰相反,片面追求扩张产能,却忽视了光伏组件的质量和技术。“目前国内光伏组件产能过剩是事实,但是过剩的绝大多数是低端产品,产品不但不存在这一问题,甚至需要从国外进口。因此,要改变国内光伏企业产能过剩的现状,必须要求光伏企业转变发展思路,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研发。”他说。
如果光伏产业的市场始终在外,产业发展势必受制于人。作为光伏工业大省,江苏的“光伏应用”也应走在*列--在江苏省*对全省光伏产业进行调研时,多家光伏企业负责人发出这样的呼吁。“两头在外”的格局也导致我国光伏产业链失去“定价权”,加上数百家光伏企业,在市场“堆挤”,行业的生存境遇可想而知。
两头在外”难保企业盈利
当前,我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格局依旧未能有所改变。从近90%对外依存度戒不掉,到过于依赖消费市场出口,这样的“魔咒”始终笼罩着仍未能打破,并不得不面对量价齐跌的局面。
根据2012年4月19日浙江福斯特光伏发布的招股说明书,该公司对于特定原材料供应商高度依赖,向EVA树脂的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总采购额的比例分别高达82.10%、80.65%和73.74%,采购价步步高企。
另如主营太阳能电池片等产品的公元太阳能IPO去年11月28日上会被否,正是因为发审委认为,公元太阳能产品主要出口国补贴成下降趋势,加之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对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重大不利影响。根据*反馈文件,公司2008年至2010年及2011年1月至6月外销收入占主营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2.22%、99.11%、99.37%和99.53%,其中出口欧盟国家销售额占比分别为78.1%、83.92%、75.94%和74.85%。
而境外消费环境的恶化使得国内光伏企业的盈利能力出现较大的风险也是IPO难通过的主因。
2011年的欧债危机更是沉重地打击了占我国光伏产品出口80%的欧洲市场,尤其是在我国光伏产品占其总装机容量70%-80%的德国。5月17日,美国*继3月19日做出对我光伏产业的“反补贴”初裁后,又做出“反倾销”初审裁决,对应诉的中国企业裁定31.14%-31.22%的倾销税率,未应诉的企业裁定249.46%的倾销税率。
由此可见,对外依存度过高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光伏产业的不景气。企业由此发生的资金周转难题自然急于寻求资本市场的援助。而担心光伏企业或成为房企第二,上市融资遭到监管层的“特别对待”也就在情理之中。
“两头在外”受制于人
“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中国光伏产业只能看别人的脸色。”一位长期观察光伏产业的专家表示,国内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国外市场,而且是“两头在外”,一头是产业链上游的硅料和设备依赖进口,另一头就是产业链下游的光伏产品应用几乎全部用于出口。
今年以来,受欧债危机影响,欧洲各国纷纷削减光伏补贴,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70%以上、占中国光伏电池出口80%的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外部市场供求关系的急剧变化,造成了如今世界光伏市场整个产业链产品价格惨烈暴跌。
欧洲市场疲软,雪上加霜的是:美国这一光伏新兴市场,也有可能变为泡影。2011年10月19日,美国7家太阳能制造企业共同发起一项针对中国公司的联邦贸易诉讼,指责中国太阳能企业在美国及市场上“倾销”太阳能产品,并要求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11月8日,美国*正式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方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双反”调查。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一窝蜂”式地盲目涌入光伏产业,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战使利润空间压缩。从2000年可以说是我国的“光伏元年”,到2010年,我国已经是连续4年从产能到出口量位居世界*,形成了多家*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目前,我国的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已在400家以上,其产能在2009年就已供大于求。宁波的光伏企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涌现了宁波日地太阳能、宁波启鑫、东方日升、杉杉尤利卡和百事德等光伏企业。
专家认为,一旦终裁成立,必然对相应的配套企业造成不小影响,举步维艰,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的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也将更为困难重重。
对“双反”调查负面影响更为焦急的是我国光伏企业的“打工者”角色。
有人说,中国光伏组件出货量占据了半壁江山,品牌也是不同凡响(占*名的大半数),技术上也过得去,怎么还这么难呢?
目前,我国光伏产量已居世界*,国内市场只消化10%,而国内生产的光伏产品中90%要依靠国外市场。中国光伏产业链上的多数企业大多数是在为国外企业“打工”,特别是“两头在外”的多晶硅产业,一旦国外光伏行业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状态稍微“风吹草动”,国内企业马上陷入困局而难以自拔。
“双反案”凸显“两头在外”的危机
201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太阳能电池产能的爆发式增长,光伏产品价格大跌,导致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亏损,部分企业停产甚至破产。据国家*产业司披露,“目前我国80%的多晶硅企业已停产”。
光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未来市场将会呈现指数增长。但短期内,产业仍将承受较大的供需压力。据赛迪智库统计,仅当前我国的产能已可满足未来2-3年光伏市场需求,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
但是,即使如此,在“十二五”期间,全国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光伏产业发展规划,有20多个地区规划建设光伏千亿产业园,一些大型企业也欲乘产业低谷期大举进军光伏领域。
“我们不认为对光伏产业的投资本身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个产业整个就是恶形恶状,是之前投资流动性过大,资金过度充裕,带来的投资冲动。”正略钧策合伙人、低碳研究院副院长梁瑞芳说,“zui大的挽救就是加强行业的市场化,不要只关注那点政策。现在做过多的政策,只会授人口实。”
梁瑞芳说,中国的光伏企业大多集中在与晶硅技术相关的生产制造环节,业务重心偏光伏产业链的中游,即由硅锭、硅片、光伏电池到光伏组件的生产环节。“中国处在zui容易被阻击的环节,聚集了四成至六成的产能,九成多的市场都在外面。”
我国光伏产业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结果是,利润不断被摊薄,也极易招致所在国的贸易保护。“一旦国外市场出现风吹草动,国内晶硅制造业就会出现大量产品积压、资金链断裂,不利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有专家提出,应该清醒的看到当下的光伏市场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商业化模式,而是一个“畸形”的没有规律性的过渡市场期。而“双反”一针见血的,刺痛了我们的先天不足之处,那就是核心技术的极度匮乏。
相关检测设备:高强螺栓检测仪/娱乐国际电竞平台手机版
/水紫外辐照试验箱/建筑维护结构检测仪/门窗三性检测设备/娱乐国际电竞平台手机版
/建筑维护结构检测仪/密封胶相容性试验箱
:
:李